• 首頁

  • 課程收集簿

  • 生活藝育

  • (夢幻+現實)系列

    • 磁帶多媒體同步模組案:林其蔚+林其蔚
    • 為什麼我們需要左翼的藝術史:黃孫權+羅笙豪
    • 關於開朗國旗:李俊賢+陳孟慈&蔡濟安
  • 課堂好好玩

  • 市民好好學

  • 生活藝師

  • 關於我們

  • 你的夢幻我的課

  • More

    Use tab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menu items.
    To see this working, head to your live site.
    • Categories
    • All Posts
    • My Posts
    CHI-AN Tsai
    Feb 05, 2018
      ·  Edited: Feb 05, 2018

    對體感物理尋寶遊戲的回應

    in 體感物理

    單元敘述部分:


    或許增加一段行文以論述為何需要跨領域/學科之教學,比如說分科的教學方式是如何分割理性/感性並且異化了認知世界的方式。以強調感知在日常的運作。


    教學目標部分:


    前兩項之敘述似乎同語反覆,但若是將全人教育與日常生活之啟發等同起來,中間似乎也需要一些連接。一方面可強調日常之啟發如何造就變動之可能,另方面也可將全人教育的概念簡單化、親切化。比如說牛頓被蘋果打中進而發展古典力學。


    教學活動部分:


    *暖身—或許在測量體感時間與空間的活動,可加入一項目:請同學準備600CC寶特瓶,在瓶蓋上鑽一小洞,請同學手持水平並將瓶子倒放,讓同學走操場,同時間開始計時,端看要用多久的時間可以讓寶特瓶中的水流光,若流光了則請同學停在該處,一斑若有30人,就會獲得30個不同的停止點。假定在這個活動中分成幾種人:想要贏的/心態普通/無所謂的,也可試著在過程中請他們描述當看著水瓶中的水減少時,他們的心情變化。在這個活動中,600cc的水變成一個標準單位,這裏依照每個同學的行徑速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除了可以換算個人的平均速度、速率,水在這裡同時也象徵著時間與距離的重量。


    *地圖的歷史—或許可以從地圖的歷史這裡去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說,為什麼需要地圖?什麼東西可以製作地圖?誰能擁有地圖?上述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在後來的實踐裡面做出更有想像力的個人地圖。比如說埃及的地圖為什麼要用蘆葦製作?為什麼金字塔的壁畫留下來了但是地圖卻沒留下;另外是戰國時期的君王擁有地圖其實是在指涉國防的配置與軍事、資源的部署,這種地圖或許百姓無法使用也沒權限使用。在歷史故事中,間諜都會呈上地圖作為重要的情報(比如荊軻刺殺秦皇送的就是地圖),擁有地圖就像是已經擁有對方的國土一般,有一種巫術的寓意。


    *案例—如下圖,此為台北人眼中的台灣地圖,雖然稱不上是一種藝術的體現,但在藝術之前的感知層面,這種方式已經表達出其特定的個人/群體之視點,並以這種刻板印象命名各地區,屬於特定的經驗的整合,也是一種以「感覺」優先的地圖。而且呈現上比較好笑,可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台北人眼中的台灣|credit:


    綜合活動部分:


    就書面看來,有引導學生說出個人的感知的部分,但個人地圖為何重要似乎沒有在這裡有一個解釋,也就是為何強調個體差異的部分。而在學習單成果上,多數的同學似乎還是依照制式的泛視形測繪製作個人地圖,或許在2-4的部分,視藝老師有沒有可能先製作一份自己的個人地圖,來開拓同學的想像,比如說美術老師有吸菸的習慣,他就可以將美術教室外的陽台用鮮豔的色系來標示,或是直接劃一個區塊命名為天堂,而其他需要耗費精力的場所則標示成地獄。或是採用別種視點來詮釋生活場景,因為一般而言,鳥瞰並不是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或許可以用試著帶入他們的現況來與同學做提問,比如說:均質化/個體差異、強制的位置/遊動的視野。以催生以個人為主的地圖。


    其他:


    體感與公制單位的測量:曹娥碑典故,智力可用實際空間或公制時間換算。

    0 comments
    0 comments

    DreamClasses

    BeyondArt

    Contact

    Follow

    DCBArt.org@gmail.com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2017 by DCBA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