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é Magritte, The Treachery of Images
Joseph Kousuth, One and Three Chairs
René Magritte, The Treachery of Images
*
・小王子插圖,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a2dd680102vw0x.html
・René Magritte, The Treachery of Images,圖片來源:http://knowyourmeme.com/photos/1179397-notices-bulge-owo-whats-this
・Joseph Kousuth, One and Three Chairs,圖片來源:https://www.moma.org/learn/moma_learning/joseph-kosuth-one-and-three-chairs-1965

蔡明君
那是什麼?
我們因為「看到」而知道事物,還是我們被「告訴」而知道事物呢?好萊塢的電影《鳥人》裏頭有一幕,主角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A thing is a thing 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你知道的世界,是你自己認識的,還是透過其他人的說法而來?
你知道的事物,可能絕大多數是爸媽和老師教你的,你從大人們那裡,或是你已「學會」與「習慣」的知識裡知道了些什麼,如何認識世界呢?法國作家聖修伯里的著名作品《小王子》(Les Petit Prince)故事中所出現的那一幅像是帽子的圖像,實際上是一隻蛇肚子裡頭有頭大象的畫面。好萊塢電影《異星入侵》(Arrival)裡頭飾演語言學家的女主角杜撰了一個故事,說有個船隊在澳洲時遇到了一名當地原住民,船員指著一隻袋鼠問:「這是什麼?」,原住民說:「Kanguru」。船員便以為那是袋鼠的名字,但事實上原住民是說:「我聽不懂」。
如果你由今天當老師,你要如何教導我們去認識和知道事物?今天的藝術課,要請你來當老師。從這兩件在藝術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乍看之下實在很莫名其妙的藝術作品出發,看看他們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可以帶我們去哪裡?1929年,比利時藝術家瑪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作品《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以及1965年,美國藝術家柯蘇慈(Joseph Kousuth)的作品《一和三把椅子(One and Three Chairs)》。相隔了將近四十年,一個在歐洲,另一個出現在美洲,過了五十年,今天在亞洲的我們,該怎麼認識他們,可以怎麼透過他們認識自己呢?
在今天這堂藝術課裡面,你這位老師,不僅要帶著我們從你的角度來認識這兩件作品,更要帶著我們一起走入更多由你這位老師所發明、創造出來的途徑,帶著我們一起思考:「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怎麼被我們認識的呢?」如果從小我們被教導我們排泄物的名稱是「蛋糕」,那現在我們還會說出「我喜歡吃蛋糕」這句話嗎?
我們有沒有,重新對自己發出「那是什麼?我是什麼?」這個提問的可能呢?

蔡明君
1981年出生於臺灣高雄,家鄉在南投,然而從16歲離家唸書之後,經常處於一種游牧的狀態,在不同的國家、城市以及居所之間穿梭。
不斷移動的狀態加上觀察者的性格,造成了她的藝術創作與策展計劃多半與當時或當地的現象、地方、空間、以及所合作的人有緊密的關聯。
又因為從國中美術班開始便投入在藝術領域當中,引發她探索藝術和大眾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好奇。
她的計畫經常是場域與脈絡限定,與不同的對象進行密切的合作,並進行新的委託製作展覽與作品。